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祭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冥思厅启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选出的30户遗属家庭的死难者名单,一共有108位,镌刻在冥思厅内的黑墙之上。之所以特别选择30户遗属,是由他们作为整个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死难同胞遗属的代表。
今年79岁的王素明老人,在家祭现场泪流满面,她的父亲杨代福也在那场劫难中被日军杀害。她告诉记者,父亲当时担任南京龙潭一个民团学校校长,两大卡车的日军前来抓他,他掩护年轻人逃走,自己跳入河中,被卡车上跳下来的两条狼狗咬住,被日军杀害。她的母亲无法抚养四个孩子,将当时年仅2岁的王素明送给好心人收养。“因为这段变故,我们一个原本和睦的家不复存在,我也经历了一个父母离散的苦难童年,这一切都是侵华日军的暴行造成的。我今天来缅怀我的父亲,并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正视历史,着眼未来。”王素明老人动情地说。
85岁的仇秀英老人也在家人陪同下到了家祭现场,她的母亲被日军杀害时年仅40岁。她说,有生之年,她每年12月13日都到纪念馆祭奠亲人,而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她都会给后辈们讲述,让孩子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同时警醒世人,悲剧不能再上演。
“这每一户家庭,都曾经过着平静的生活,但在日军的侵略之下,家破人亡。这30户家庭名单的陈列,意味着30万这个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由一户户家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堆积组成。”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说,这种个体化、家族化的悼念,也是首次开展。通过这种形式,由家庭层面的祭奠,再上升到国家层面,由微观延伸至宏观,以立体化的方式祭奠死难者,更能引发后人深思,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和平。
纪念馆新增数十幅死难者图片
朱成山介绍,以这种家祭方式进行悼念的活动,将延续至12月20日,他们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亲人,也是向前来参观凭吊的市民作一次生动的教育。
每年的十二月份,南京城的上空总会飘落起丝丝小雨,冰冷的雨水伴随着刺骨的寒风让每个南京人的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悲伤与忧愁,我知道,那一定是上天为你们而流的眼泪。
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姐姐和小妹们,你们好吗?多少次在梦里与你们相遇,我多么渴望再吃一串外公外婆给我买的糖葫芦;我多么渴望再次聆听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是爸爸您对我严厉的训斥声;无尽的思念只是为了将心中残存的记忆保留的更多一点、更久一点……为什么?为什么那个叫“军国主义”的魔鬼要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瞬间摧毁?作为孤儿的我只能在这面冰冷的“哭墙”上感受你们的存在。
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姐姐和小妹们,我想你们!请放心,我最爱的亲人们,现在的我生活的很好,子孙满堂其乐融融。我很骄傲,因为我是战后第一位踏上日本国土,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我很自豪,因为控告日本右翼名誉侵权八年后终于获得了胜诉。看,从今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都要为你们在内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听,77周年的和平警钟即将敲响!今天的中国早已昂首挺胸,蒸蒸日上,我们的民族扬眉吐气,复兴之路的道路上我们定将任重而道远!
这次家祭活动是继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活动的延伸和拓展,也是纪念馆首次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悼念活动。这既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控诉,同时也是缅怀先人,祭奠亡灵。我们要通过家庭式祭奠活动让历史记忆得以代代传承,让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不再重演!
猜你喜欢